遊學市場·Industry

中國式遊學 想象空間有多大

來源: 北京商報

就讀于西城區某知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張萌(化名),最近一段時間開始使勁兒纏著父母要求參加今年暑假的遊學班,稱“不去遊學,就沒有人跟我玩了”。近期,像張萌這樣為暑期遊學做準備的學生不在少數。除了遊學人數和費用的增加,參加遊學的人群也從大學和中學逐步向小學擴展。火熱的市場吸引了各類企業和機構的爭搶,但在其監管上,卻面臨著“九龍治水”卻“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

遊學是一個快速增長的新興行業,它帶給人們的想象空間愈發加大,那麼遊學到底是一片等待角逐的藍海,還是浮華泡沫下的假象呢?

市場現狀 擋不住的遊學熱

當張萌父母尚不知道孩子何時有遊學念頭的時候,張萌心裏卻有自己的苦衷,因為他發現,從這學期開始,以前同他關係很要好的幾個小夥伴似乎都在日漸疏遠他,不再像以前那樣和他“無話不說”。原因在於那幾個小夥伴參加了去年的美國冬季遊學,遊學歸來之後的他們便成立了另外一個“王國”,他們談論著那個“王國”裏的種種難忘之事、美妙風光,回味著美國遊學經歷的方方面面,相互之間友誼自然也在日益加深,張萌便被這樣孤立於“王國”之外。“因為沒有去遊學,我失去了友誼。”

根據北京市教委的校歷表顯示,2013年北京市中小學本學期教學工作到7月12日正式結束,暑期共計50天。盡管距2013年暑假還有兩個多月時間,但近期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各大留學服務機構發現,各大留學機構的假期遊學業務已經提前進入咨詢和招生旺季,一些熱門國家及線路的遊學產品甚至已經滿額。相關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暑期遊學業務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四五月,“3月尚未從寒假中緩解過來,6月又要忙著備考”,而為了抓住這有效的一兩個月時間,各大機構不得不提前蓄勢待發。據遊學相關負責人介紹,暑期遊學招生從3月便開始啟動;而另一家遊學部負責人表示,最早一批的暑期遊學業務始於去年9月。

海外遊學的持續升溫,也推高了市場行情的連年看漲。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相比於去年同期,今年的暑期遊學價格上漲明顯,例如美國兩周暑期遊學團的價格多在4萬元左右,去年是2.8萬-3.4萬元;英國兩周遊學團也超過3萬元,去年多為2.4萬-2.6萬元。以前的英國、加拿大、澳洲等路線價格集中在2.5萬-3萬元,如今“2”字頭的路線已難覓蹤影。

“今年遊學的部分出團價格上漲了5%-10%,這主要是國際機票及稅費大幅增長,導致出團成本增加。”海外交流部策劃顧問說。

對於今年暑假遊學漲價的原因,各家機構說法不一,但機票價格上漲無疑是最大原因之一。“因為暑期出國留學人數的增加造成國際機票價格上漲,加上燃油附加稅、運營成本的提高,我們上調了遊學價格。”遊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背後推手 三股力量爭食遊學蛋糕

說起遊學,國人並不覺得陌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便有諸子周遊列國講學的先河,但作為近年來比較熱門的商業化海外遊學,卻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新時期的海外遊學核心在于“遊”和“學”,既遊覽海外異地風光,又安排世界名校的體驗式學習。隨著2007年後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的激增,海外留學市場也開始出現井噴,不僅遊學人數在逐年增加,而且遊學舉辦機構也如雨後春筍。

“可以說,2007年之前,遊學行業的模式還是比較單一的,市場也相對小眾。近幾年,遊學市場不斷被深耕,遊學業務的主體也在發生改變,遊學市場這塊蛋糕開始被三股力量爭食:第一股教育機構為代表,所佔市場份額大概在30%-35%,他們本身是出國留學服務或語言培訓行業的代表,做遊學是順勢而為;第二股以出入境服務相關的公司或企業為代表,如各大旅行社等,市場份額大概在50%,他們自身有著豐富資源和經驗,遊學可以說是旅遊產品的升級;第三股力量是一些新興商業機構,電商教育平臺等,市場規模大概在15%-20%,因為起步較晚,所以在產品上也更加新穎、個性化,如一些深度遊學、藝術遊學等項目。”分析稱。

同時表示,越來越多的機構介入遊學領域,正使得行業與行業越來越交叉,邊界越來越模糊,但又有各自的“勢力范圍”。“第一股力量的客源主要是由內部學員轉化而來的,第二股力量的客源主要通過做渠道來的,第三股力量則是滿足個性化需求群體。三股力量對應的是不同的客戶群體,所以它們之間並無明顯競爭;但同一股力量之間競爭非常明顯,例如培訓機構A和B之間的競爭。但這是好事,最終會使服務回歸到價值競爭上。”

市場上總共有多少家商業性的遊學機構?據不完全統計,僅知名的、有一定規模的機構就達近百家,不知名的更是數以千計,以“遊學機構”為關鍵詞在百度上輸入,搜索結果達249萬個。由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各類機構均想分一杯羹。

監管尷尬 “多頭管理”下的無法可依

作為舶來品的商業化遊學,在本土的發展中也慢慢沾染了一些“中國式”特色。

第一個特色是“外包式”。據相關業內人士介紹,國外機構組織的遊學一般是舉辦方“一站式”服務的,從組織人員到出入境再到遊與學,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化體係。“我國遊學市場主要存在兩種商業模式,一種是‘一站式’模式,以澳際為代表,主業是留學咨詢服務,有自己的旅行社、有出境遊資質,遊學全程都是自己做,但這種模式成本較高,遊學業務本身並不能賺太多的錢。另一種是外包模式,機構、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活動全程外包給有資質的旅行社,雙方分成,機構、學校佔大頭。”多知網創始人、教育分析師李好宇認為,由于外包模式門檻較低、利潤較高,因此成為當前遊學行業的主流模式,對于機構來說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因為只要招來生源,就能獲得分成。當然這也加劇了風險和管理上的不可控,甚至不乏學生被二次或多次“倒賣”的現象。

“在國外,遊學都是以大學生為主的,他們的目的性非常強,通常會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各國去參觀學習、訪問交流。但在中國卻恰好倒過來了,大學生整天宅著,中小學生卻成為遊學的主力軍。”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會長表示,因為中國特殊的教育體制,這種“低齡化”的遊學已成為中國一大特色。“低齡化特徵自身說不上是好還是壞,但無疑它會讓遊學的學術化大打折扣。”

中國式遊學也導致該行業陷入一些中國式困境,個中的各種亂象不勝枚舉:有帶隊老師把孩子“晾”到快餐店門口,自己去瘋狂掃貨的;有孩子在外發高燒、水土不服,卻沒有人照顧的;有自稱到頂尖名校去聽名師講課,最後卻遭“山寨”或“李鬼”掉包的……

“可以說,對于它的監管,尚處于一個市場盲區。教育、行政、旅遊、公安出入境等部門,看似都可以管,實則又都管不著,因為不僅存在監管難、取證難、跨境難等問題,很多時候,還面臨著無法可依的尷尬。”

回歸理性 亟須厘清教育與商業屬性

“遊學的群體是學生,學習或者文化交流是基本內容,因此它是有著很強的教育屬性。商業機構在提供服務的時候適當盈利並沒錯,但學校、事業單位、政府組織等一些非營利性機構介入,就會讓這個行業偏離它正常的發展軌道了。”顧問表示,因為遊學教育屬性與商業屬性的混淆,才導致該行業亂象叢生,而解決遊學亂象的關鍵在於,一方面要讓其回歸教育屬性,另一方面要把它完全交給市場。

“政府部門的作用在于引導,運用自己的話語權、監督權等,讓這個行業更透明。怕就怕政府制定一些條條框框或行政審批,一旦公權力介入,就可能會導致權力尋租以及各種腐敗。”留學專家說。

在胡本未看來,消費者在選擇該遊學產品時,同樣缺乏合理預期與理性判斷。“家長和學生在考慮出國參加遊學活動時應該慎重,注意選擇具備合法資質、信譽良好的中介機構,切勿輕信無資質中介機構或個人的虛假宣傳。”

建議,家長在選擇遊學產品時,一定要明白以下幾點:首先,遊學是一種學生修學旅遊活動,不是純粹的觀光旅遊,家長必須考慮該活動對孩子的教育意義,反對“純玩”遊學,也反對“純學”遊學。其次,選擇遊學產品時,需鑒別它是否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主題不僅僅是一個名稱,還要看它具體的活動是否在圍繞這個主題一係列地展開、是否在旅行中嵌入了各類主題的活動。再次,該遊學活動是否為孩子配備了能勝任的輔導員全程同行。最後,雖然在決定是否參加遊學活動上家長擁有決策權,但真正體驗的是孩子,所以家長一定要充分考慮孩子的興趣點。

“遊學的初衷本是好意,但低齡化必須謹慎,對孩子的培養是個係統工程。”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副教授張明紅表示,中小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還沒有形成,而異域文化又與本土文化有很大隔閡,當新鮮勁過後,切莫讓遊學成為“驚鴻一瞥”。

未來前景 是藍海還是泡沫

一方面,作為新興行業,商業化遊學需求量與日俱增,商業價值在不斷被激發;另一方面,它的歷史十分短暫,市場走向、規模效應、增值潛力等都充滿未知,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也越來越大。“無論是留學服務機構,還是中小學培訓機構,之所以熱衷于遊學,因為它是一個來錢很快的行業。”業內人士以留學中介為例分析稱,留學市場競爭異常慘烈,一單生意很可能辛苦一年或半年最後還是白忙活,而遊學不一樣,除了前期推廣外,一個遊學團周期下來通常只有15-20天,幾乎不存在退款的風險。

“每年的寒暑假,幾乎是遊學機構全年收入的主要來源;而暑期遊學,又佔了所有業務量的大頭。”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以一家遊學為例,去年共接待客戶1.3萬人次,全年銷售額為4億元,其中70%來自暑期。

海外遊學的市場規模有多大?遊學推廣中心主任介紹,去年整個遊學市場有20萬人次,總經濟規模約為60億元,並以每年30%的比例復合增長。金吉列遊學部項目負責人也表示,“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的遊學市場在30萬人次,未來遊學市場有望超過留學市場的出境量”。以此推算,今年的海外遊學市場規模或將近80億元。

“遊學作為旅遊行業的一個延伸,起碼在理論上它的市場潛力是可以類比于旅遊行業的,如果完全開發,達到數百億元或者上千億元完全可能。”闕登峰表示,他對這一行業的想象空間是抱樂觀態度的,“你可以把這個市場看成是一片藍海,體現在貨幣上它雖然只有數十億元,但並不代表它只有這麼多。教育是一個很分散的行業,即使把巨頭加起來,也沒有佔到整個教育行業的1%,遊學行業也一樣”。

雖然樂觀者有之,但理性者甚至悲觀者也大有人在。“目前的遊學市場還處于一個盲目消費階段,由于炒作、跟風等,它的影響力被人為放大了。”表示,當前的遊學市場尚存在很大一部分泡沫,“以中小學生遊學為例,很多機構是和學校合作的,學校往往用公權力、威信力綁架了學生和家長,如果去掉這些干預,遊學市場起碼要降溫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