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猴年睇馬騮
到了歲次屬猴,大家都來到九龍水塘金山郊野公園來看猴子。
廣東人稱猴子做「馬騮」。為甚麼是馬騮呢?並沒有人提出肯定的答案。有人說,以前馬舍有瘟疫,之後放馬騮在馬籠裏養,接著馬就治好了。筆者認為這個說法一點都不靠譜,只是穿鑿附會。事關個別人的經歷,不可能影響那麼廣。筆者認為,「馬騮」兩字應該是「獮猴」二字的古音,現代的讀音分別保留了兩字的聲母和韻母。
猴子行動敏捷,形態多變,也非常聰明,因此有些相信進化的人竟認為猴子是人類的近親,但事實上猴子比人類更適合在大自然中生存。
香港野生猴子總數目估計約為2000隻左右,分成約30個猴群。品種為獼猴(Macaca mulatta)、長尾獼猴(M. fascicularis)及牠們的雜交種。主要分布於金山、獅子山及城門郊野公園 。
野生猴子能適應不同的生境,如森林和草原,甚至市區。雖然野生猴子是爬樹及游泳能手,但牠們大多在地面活動,主要食物為植物的葉、果實、花、根、嫩芽及樹皮,但偶然也會捕食一些昆蟲。
據資料顯示,香港原來並沒有猴子。最初的猴子是英國人在興建九龍水塘時引進的,目的是請牠們吃掉這一帶樹林的果子,以免果子掉進水裏污染水源。
由於過度餵飼,本地野生猴子數目急速增長。經過不斷與人類頻密接觸,有些野生猴子失去了畏懼人的本性。由於餵飼人士經常以膠袋攜帶食物,猴子因而學會了搶奪遊人手持的膠袋,試圖獲得食物 。
遊人餵飼猴子,令牠們不做原有的工作,教牠們偷走人的東西,實在令牠們喪失尊嚴。人類的食物,例如餅乾,也對牠們的腸胃不好。為了娛樂來餵猴子,實在是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