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英國:運河
英國基本上每個城市都有運河。
利物浦-利玆運河,在1770年開始修建,全長204 公里,穿越奔寧山脈,包括主線上的 91 個船閘,從海港到達利玆。
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早已展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個既便宜又快捷的運輸系統來運送原材料和製成品。18世紀之前,人們如果需要運送大批的貨物,就會利用馬車隊。但一到冬天,道路處處泥濘,馬車時常深陷泥中,寸步難行。相反,在運河上航行,即使載重量多達到30噸,也只須一匹馬,就能拖行運河船,這種方法既快速又省工夫。
1761年,布里奇沃特公爵開鑿了直通曼徹斯特的運河,他礦場裡的煤炭,從此就經水路,運送給16公里以外的買家了。運河不但為公爵帶來大量財富,曼徹斯特的煤炭成本也因而降低一半。到了1790年,規模大得多的「全國運河網路」開展了,英國四大河流相互貫通,從工業重鎮直達海港,全都暢通無阻,這也開啟了英國的運河時代。
那時有個才華橫溢的工程師名叫詹姆士·布林德利。他研究出一種創新的開挖方法,克服各種地形限制,疏通運河,引水入溝,興建鴻溝、管道、橋梁、水閘。即使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還算得上是偉大的工程。
有一種無蓋的散裝「窄船」,長約20米,寬2米,是專門為載運大批貨物而建造的。貨物種類有煤炭、石灰、石灰石、陶土、鐵礦石、磚塊及麵粉等。這種散裝貨船,由馬匹從河邊的專用拖道拖行。
到了1825年,在運河網路接近完成的時候,喬治·史蒂芬森開始營運斯托克頓-達靈頓鐵路,使用蒸汽火車頭。隨後不到20年,鐵路就取代了運河在貨運上的角色。運河從此被人棄用,不少運河因此年久失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局開闢了新型的公路,運河的地位就更江河日下。
幸而,過去五十多年來,仍有很多人和團體力挽狂瀾,運河才不致荒廢。雖然河上依舊有貨船往來,但其餘的船隻不是已改裝成實際的居所,就是已給改裝成觀光船。現在遊客只要乘坐觀光船,就可以暢遊3000公里的運河,沿途欣賞英國最秀麗古樸的湖光山色了。熱心保存窄船文化的人,也恢復了一些古老傳統。今天在河道上來往的窄船,比昔日貨運正當盛世時更多,而運河復修的速度,則比二百年前它興建的時候更快。
水道復修之後,衍生許多互相連接的「直路式公園」,只要踏上拖船道,遊客就可以徒步或騎腳踏車來到郊區或那些從前不為人知的小鎮,散散步,釣釣魚,看看風景。為保持運河的水量處於一定水平,那裡還建了一些水庫,這些水庫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許多植物、動物和鳥類都依賴運河的生態環境存活和繁衍後代。
由於英國進入工業時代,運河才應運而生,但同樣的運河,人們現在走入其中,反而是為了逃避現代工業社會帶來的壓力。運河時代的這種急遽轉變,真是充滿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