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城市的歷史變遷
越是早期的人類,受自然的制約就越明顯。迫於生存的壓力,人類必須近水而居以解決水源、食物,以至於石料。也就是說,古代城市的雛形都是沿著河流的方向逐漸形成擴大,西安這座歷史古城也不例外。實際上早期的人類生活模式更低碳環保,因為近水而居節省了很多長距離水的運輸以及管道布設等等問題。看一下舊石器時代的人類,依稀可見的居住點,都是依河而居。
西周至唐時期,西安城址歷經四次轉移都與八水(見下圖的八水)有關。當時,西安作為都城,城市人口眾多,手工業興盛。為解決城市的生活、生產用水以及漕運需要,水源豐富必然成為城址選擇的重要原則。這個時候的人類,已經開始進行自然規律的違背了,其實最終自然的規律,會更有利於我們的可持續發展。
隋大興城是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長方形,布局規整。城市呈現出這種形態,除人為因素外,主要是受到環繞城市的八條河流和龍首原南麓的六道東西走向的高坡影響。所以,人類在古代不管怎麼發展都是受到地形以及河流的影響。
五代以後,由於涇河、渭河、灞河等河流水量明顯變小,再者因為戰爭的破壞,通濟渠、龍首渠、清明渠等曾維繫唐長安城繁榮的人工渠道相繼乾涸,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靠井水。明代是西安城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西安城北、東兩面向外約擴展了四分之一,城市總體形態形成城廂制。城市空間擴展在這個時期表現為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增加,自然對水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就像現在的城市規劃一樣,有的不顧地形的影響(高處就炸平,低窪處就填埋)和水的影響(管道佈設,跨流域調水),看似人類的能力上升了,但等待我們的可能是不能挽救的懲罰。